近日,一篇完全由AI写作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在文学史、AI史上都是第一次。
《机忆之地》一稿中的配图,也是沈阳通过AI平台创作而成。
10月18日中午,记者联系上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付昌义,他表示,在他的印象中,之前还没有利用AI创作的科幻作品参加比赛并获奖,这是第一次。这次大赛由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主办,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承办,面向全国征集作品。
AI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汉语意为“人工智能”。记者查阅这次大赛的通知,评选分为科普图文和科幻作品两大类型,没有限制AI作品参评,但明确参赛对象为“对科普科幻创作感兴趣,年龄在14—45岁之间的青年”,其中科幻作品字数不少于5000字。付昌义介绍,他得知沈阳在用AI平台尝试创作科幻小说后,就动员他参赛试一试。
“如果要写一篇短篇科幻小说,会涉及元宇宙、人形机器人(11.400, -0.06, -0.52%),AI能给出你现有语料中从未出现的极具创新性、让人看到前三句就惊讶的一个大纲。”这是沈阳对AI平台发出的创作要求。
沈阳介绍,他利用AI平台创作《机忆之地》断断续续用了3个小时。其间,他与AI平台前后对话66次,形成了4万多字的稿件,最后从中复制出5900多字成稿。《机忆之地》中的主人公李晓是一名元宇宙的探险家。曾经的她在真实世界是一名神经工程师,但在一次实验中失去了所有关于家人的记忆。她对“机忆之地”的传说产生浓厚兴趣,希望找回自己丢失的记忆。
此次大赛参评作品近200篇,最终评出特等奖6篇、一等奖14篇、二等奖18篇、三等奖27篇、优秀奖25篇,另评出优秀组织奖16个。记者注意到,在10月16日公布的获奖名单中,《机忆之地》作者为“@硅禅”,作者单位为“清华大学”。这是获奖作品作者信息中唯一带有“@”的作品。
评选之前,付昌义没有刻意告诉评委参赛作品《机忆之地》是AI创作的,“想看下评委的评判”。他透露,6位评委中有3位投了《机忆之地》的票。按照评选规则,5位评委同意的作品能评特等奖,以此类推,3位评委同意的能获二等奖。
科幻小说作家、重庆市科普作协副理事长萧星寒是这次评选的评委之一,他没有投《机忆之地》的票,“因为我识别出这是AI写的”。他最近也在用AI大模型,对AI文风有一定的感觉。
萧星寒表示,这是他第一次遇到AI创作的科幻作品。作为评委,他没有推荐这篇作品,不光是因为他识别出这是利用AI创作的,“主要原因是我觉得它不够好”。他说,现在AI创作的小说,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感情。
沈阳也表示,《机忆之地》确实有不足之处。付昌义认为,《机忆之地》的开头不错,但中间的故事演绎不太好,“人工智能训练写出来的东西,与人(写的)还是有区别的”,这件作品虽然获奖了,但还达不到发表的标准,如果要发表还得再改改。
谈起这次利用AI创作的作品获奖,萧星寒认为,这可能是个小小的涟漪,很快就会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也有可能是导致雪崩的那一声初啼,从此以后,AI文将大行其道,“对作家们的生存发起强有力的挑战”。
以后类似的评选会不会面向AI作品?付昌义表示,明年也许会允许一部分AI作品参加评选,但要筛选一下,前期要标出哪些是AI作品,但评选时仍不会告诉评委哪些是AI作品。
您可能关注: AI写作 AI小说
[免责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来源;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如存在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98879136@qq.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非原创标注的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炎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