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社交平台上有博主发文称,“武汉某米第二总部:正式宣布裁掉90% 35岁以上员工。”这一表述被外界认为是小米武汉总部正在裁员,而且瞄准的是35岁以上的员工。
昨天(5月14日)下午,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发布声明回应,“昨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陆续出现有关我司武汉总部35岁以上员工只保留10%的信息,经查皆为谣言。现公司法务部门已对相关信息进行取证,并上报有关部门。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切勿造谣传谣,相信在清朗行动的大背景下,网络造谣者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小米员工总数减少了2798名,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小米总裁王翔就曾表示,从2022年年初以来,小米就一直在降本增效,而和其他互联网大厂一样,裁员就是最直接有效的降本增效的方式。
这次谣言中,我们看到所说的裁员目标集中在35岁以上员工,这也切切实实地让人看到了35岁+职场人的焦虑和危机感。
今年初,社交平台上一条短视频火爆全网,视频中一家企业门口拿着大喇叭喊“86年以上的可以离开了”。86年出生的人,到现在不过也才37岁,正值人生的黄金年龄,却被企业无情抛弃,让人唏嘘。
不只是在民营企业,最近,就有网友发布视频表示:“我是一个在国企工作了7年的正式员工,房贷刚刚批下来,却被单位通知裁员了。”
这样的故事似乎每天都在上演,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对于中年职场危机的焦虑也在不断加重。35岁+的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期,万一被裁,生活的压力、经济的压力也会随之而来,家庭矛盾也有可能更加激化,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怎么可能让35岁以上的职场打工人不感到焦虑?
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此前发布过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58.5%的职场人都感受到了中年危机,这种感受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增强。其中,35岁以上的人群中,表示遇到过中年职场危机的比例高达76.9%,40岁以上人群则比例更高。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残酷,很多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大厂,他们更愿意接纳35岁以下的年轻员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叶闽慎分析:一方面,现在的社会工作节奏加快,互联网大厂更是如此,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35岁以下的年轻员工从身体、精力和好胜心上都更能适应;另一方面,刚入职的年轻员工薪资待遇处于较低阶层,同时他们结婚、买房、生育的比例更低,父母也尚未退休,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所以对薪资待遇的要求也低,这样的员工对企业而言“性价比”更高,相比之下,35岁以上的员工面临的经济压力、在岗位上的资历、年限更高,会需要得到更多的资源和薪资,自然没有年轻人那么“划算”。还有一点,就是35岁以上的老员工相较年轻员工的主要优势在于长期工作积累下的经验,但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技术和经验的快速迭代,这导致老员工的“经验”优势被严重弱化,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高强度工作的能力反而更为企业所看重。
种种原因,也造就了如今35岁以上的员工面临的职场危机越来越大。但是,说句悲观点的话,人总得活下去,我们不能总是被焦虑牵着鼻子走。减轻职场焦虑,首先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有了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为一个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你就有了稳定下来的资本。
叶闽慎表示,“35岁危机”是当前很多行业,特别是互联网等新技术行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但并不是“无解”。他认为,减轻职场焦虑,首先应该积极融入有潜力的“独角兽”企业,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人才资源背书,有潜力但尚未做大做强的“独角兽”企业应积极吸引此类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厂工作时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同时被裁员工也可以以这种方式带动小型企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
另外,叶闽慎建议35岁以上的打工者可以打开视野,比如自主创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这么多年在行业中积累的经验尝试抱团自主创业;或者也可以跳到不同性质的企业寻找机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行业、企业和职位。
同时,叶闽慎认为,企业也应该做好决策优化,在投资新领域、投身新业务时做好评估,减少“砍掉整个事业部”这种伤筋动骨的操作的发生。对于35岁以上的老员工,应该优化他们的岗位和职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而不是一味简单粗暴地裁员。最后,在招聘新员工时适当控制节奏,对于预聘人员能否满足企业需要、适应企业工作节奏、能否长期工作作更为严格的评估,不因某领域、某行业“大火”而盲目招人填充该领域,形成良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年满35岁的你,也会有职场焦虑吗?
[免责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来源;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如存在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98879136@qq.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非原创标注的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炎黄立场。